搜索
站内搜索
2012年度“中国最美书籍”《墓畔挽歌》 讲述书籍创作幕后的故事
时间:2013-01-12 发布者:

2013年1月11日上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发行的《墓畔挽歌》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举行。诗人、翻译家文爱艺,书籍设计师赵清、周伟伟,新锐设计师未氓(杨鑫)莅临活动现场。

国内首次出版的《墓畔挽歌》中文版以其精湛的翻译水准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自上市以来受到了广大图书爱好者的追捧,并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墓畔挽歌》作者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是英国18世纪新古典主义后期的重要诗人,“墓畔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剑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墓畔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是其代表作。

此诗最初是为了哀悼作者马斯•格雷的好友里查德•韦斯特所做,但内容却远远超越了对具体人物的哀思;诗通过对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由于贫困,农民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他们身上没有“骄”、“奢”,虽然“贫瘠”,但有“德性”和“天良”,他们就是自然本身。诗赞扬了他们纯朴善良的品质,为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和才华而惋惜,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骄奢糜烂的生活方式进行谴责,对人间虚荣的进行嘲讽和蔑视。

译者文爱艺在评价这本书时曾这样说过:

《墓畔挽歌》凝结的民主思想,是解决我们纷乱现实的钥匙,因为它所张扬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它所彰显的情感,恰恰是我们目前所缺失的!

凝聚了人类的社会情绪,并且以完整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它突破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上的艺术价值,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清晰地表达了超越人生所应达到的境界。

用自然的语言揭示了命运残酷的现实:人生除了死亡没有第二个结局。它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超过了任何一首英文诗,它恬静的气息,闪烁着太阳般温暖动人的光芒。

对于内文版式的设计,著名设计师赵清这样讲道:

在每个小节标题,采用烫金的设计方式,而小节标题都会上翘,因为该书内容所讲的是人的生死,而采用上翘的方式则寓意人生的“轮回”,与之内容相互呼应。

新锐设计师未氓、以及书局艺术总监张亚力先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书整体设计简约庄重。黑、灰、橙三色组成全书色彩基调,三面书口的橙色强化了主题氛围。正文的中英文交错排列,在统一的阅读意境中产生变化。文字色彩与封面的颜色相呼应,书页文字局部烫金点缀设计,也增加主题的提示性,部分标题的曲线排列增添了书籍的飘逸感。封面采用富有触感的绒面材质,很好的呈现本书的品位和珍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