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站内搜索
[共识网]《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时间:2016-04-14 发布者:



摘要

本书聚焦了“二战”时期,发生在世界各大主战场,例如中国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等,那些具有关键性、转折性作用却一直没有深入展现与解读的真实故事与人物。




基本信息:

书名: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作者:李涵

定价:39.00  

CIP分类  :K109

装帧:16开、平装

书号:978-7-5699-0771-1    

出版日期:2016.3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上架建议:历史•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了“二战”时期,发生在世界各大主战场,例如中国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等,那些具有关键性、转折性作用却一直没有深入展现与解读的真实故事与人物。例如战争狂人希特勒是如何能上台的、法西斯鼻祖意大利为啥是无能鼠辈、日本在战败时是否真的无条件投降等等,这些影响战事发展方向、决定输赢、扭转时局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人性中的勇敢、坚强、乐观以及丑陋的一面,也预示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当灾难临近,唯有以不畏与抗争来等待黎明,当战争远去,我们更要读懂、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作者简介:

李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制作人、主持人、策划人。曾先后策划主持了《第一资讯》《档案揭秘》《军史解密》《环球军事报道》等节目,并高居环球资讯广播收听榜前三名。作为一位评论型主持人,作者凭借对历史的喜爱和多年来的研究与分析,加之丰富的广播、电视主持经验,为听众和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

编辑推荐:

《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是依托于中国国际台金牌节目《档案揭秘》出版的。该书深度挖掘了历史上的尘封往事和被遗忘的细节,带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历史判断和历史认知。铭记绞杀世界中的种种伤痕,那是对血与火的岁月的永远记忆。

火烧东京时:刮大风时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

丘吉尔丧失地位后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日本将领感叹:当我们的士兵还打都在农田抡锄头的时候,美国男孩已经在摆弄他们爸爸的汽车了!

西方国家纷纷评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经受这么惨重的损失!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叹息:我们遇到了一个砍掉了脑袋还能长出来的九头怪兽!

为什么游击队没有将墨索里尼这个战争元凶交付国际法庭审批,而迅速处决?到底是谁下的命令?这成为许多研究历史的人争论不休的谜团。

——徐焰

《档案揭秘》既是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又是传播知识和正能量的平台,因此受到全国听众和读者的欢迎。

——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华黎明

精彩书摘:


  美国对日本有效的轰炸封锁

  “火烧东京”成为日本人永久的噩梦

  自从飞机于20世纪初问世以来,人类便有了一种空中进攻手段。随着航空技术的发达,对敌国实施战略轰炸以摧毁其工业潜力,乃至民生设施,成为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迫使对手屈服的主要手段。从1942年开始,美国便同英国一起轰炸德国,对日本却鞭长莫及,同年4月,以航空母舰隐蔽接近实施的“东京上空30秒”空袭仅起到精神威胁作用。

  1943年,美国在大反攻时制定了轰炸日本的计划,由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距日本的本土还有几千公里,准备出场的主角就是最新服役的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重轰炸机。这种轰炸机预定从中国四川起飞,为此国民政府动员了几十万民工修筑了机场。1944年6月15日,4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起飞,受飞行半径所限只飞到日本九州,轰炸了八幡钢铁厂,因投弹量不大,精度又很差,对工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不久,美军完全夺取了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为中心的马里亚纳群岛,自11月起,从那里用轰炸机空袭东京。由于要躲避日军战斗机拦截和高炮射击,B-29轰炸机上升到1万米高空投弹,只有10%的炸弹能命中目标,日本工厂绝大多数还能正常生产。看到预想的目标达不到,美国军方对怎样实施战略轰炸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1945年1月底,美军第21轰炸机集团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分管了对日战略轰炸,起初也采取白天轰炸的战略,但仍感战果有限且损失不小。2月19日,一群B-29还未进入日本本土,就遭到大批“钟馗”战斗机拦截,共有10架被击落。李梅通过总结轰炸经验,发现从高空投掷爆破弹不仅命中率低,而且只轰炸日本的工厂也不能从根本上破坏生产潜力。当时日本武器的零部件大都由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最后送到工厂组装,而居民区住房密集且多为木结构,如果大量投掷燃烧弹并在大风天气,就可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灾。居民区一旦被炸毁,小作坊不能生产,工厂的组装也就停顿下来了。

  3月9日,李梅下令开始执行“火烧东京”计划。鉴于日本战斗机缺乏夜战设备拦截困难,他在晚间出动了325架B-29重型轰炸机。为了增加载弹量,李梅让轰炸机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全部携带燃烧弹,载弹量从3吨增加到7吨,以小编队多方向进入东京,靠雷达指引轰炸。此时日本战斗机还大都没有夜间拦截能力,B-29轰炸机群没有受到拦截就顺利飞到东京上空。

  据老一代东京市民回忆,这个当时有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1945年3月9日午夜,遇到了恐怖程度不亚于关东大地震的灾难。空袭警报响起后,市民认为敌机在黑暗中投弹炸不中目标,大多数留在家中,同时感到即便落下少量燃烧弹靠居民区备用的水桶、沙袋也能扑灭。他们没有想到,这天夜间在东京上空有多达50万枚重7公斤的小燃烧弹,如雨点般地投掷下来。这种“火攻”的方式对具备完善的消防措施且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官府大楼,以及大工厂的效果有限,而对居民区有极大的破坏性,百姓大为遭殃。大量燃烧弹在成片的木房上引发了冲天烈焰,日本老百姓靠水桶和手里的扑火工具根本无法灭火,只好扶老携幼地奔逃,跑不动的人和被烟呛昏的人则在路上纷纷倒下。

  美机投下的燃烧弹,是刚制成的凝固汽油弹,难以用水扑灭。3月9日夜间投下2000吨燃烧弹时,东京恰好刮起强劲的西北风,一些街区瞬间呈现“火爆”场面,温度高达上千度。不少市民受不了灼烤,跳入市内的河中,没想到河水也被烧得沸腾起来,第二天早上,东京许多河面都漂满了煮熟了的尸体。

  3月10日天亮时,东京四分之一的区域即40平方公里被烧成青烟缭绕的平地,26万幢房屋付之一炬,刮大风时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随后市内发现8.3万具尸体,若再算上失踪人员和葬身于废墟之下的人,估计当夜有10万人被烧死,还有10万人被烧伤,这是世界战争史上因轰炸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

  按照1923年世界各大国同意的国际空战规律,飞机应禁止轰炸平民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8日,日军首先违反了本国政府承诺遵守的国际规律,以11架飞机空袭锦州居民区和学校,开创了无差别轰炸的野蛮先例,此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又肆意轰炸平民以实施恫吓。结果恶有恶报,日本人最终尝到先前加在别国头上的恐怖。

  “火烧东京”后的第二天,317架B-29轰炸机夜袭名古屋,这个设有制造零式战斗机的三菱公司的城市中心区火焰腾飞。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轰炸,落下1700吨燃烧弹,约20平方公里的市区在3小时内焚毁。3月16日,美军又火攻了神户,导致近半数居民区被烧毁。

  日本这些大城市在遭受火攻时,人员死亡情况比东京少得多,是因为他们已吸取了“三九大轰炸”的教训,事先组织了居民疏散,市内又设立了避火区,不过房屋被烧毁的状态一样严重。此后,美军的空袭范围不断扩大,到同年7月已经向日本投弹共16万吨,其中10万吨以上是燃烧弹,其余炸弹多投向铁路枢纽和港口,以破坏运输系统。

  根据战后美军的调查发现,燃烧弹主要适合于烧毁老百姓住的木房,日本几个主要大城市的居民区约一半被焚烧,工厂厂房和大型建筑物损失并不大。由于遭受可怕的火攻,日本各大城市有850万居民逃到乡下,导致许多工厂无人上班,大量小作坊也被烧掉,这都造成生产链中断,基本达到了破坏日本军工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战略目标。


  美军水雷实施的“饥饿战役”让日本变“饿岛”

  美军对日本的战略性打击,除了空中轰炸,还采取了海上封锁战略。在1945年春天之前,美军海上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往来南洋的海运船只,此后又以潜艇、飞机和布雷攻击阻止日方从朝鲜、满洲向本土运粮。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便说:“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

  日本发动战争时,国内需要的多数工业原料及三分之一的粮食要依靠海外输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运输船的生产量一直赶不上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数量。从1945年上半年开始,因美军在菲律宾、冲绳相继建立了航空基地,能使用陆军航空兵的B-25轰炸机以及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对日本的本土港口实施战术性攻击,日本港口内停泊的船舰又有很多被炸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击沉船只吨位最多,却没有完成破坏对手海上交通线的战略目标,美国潜艇却做到了这一点。美军共有314艘潜艇参战,绝大多数用于太平洋战场,共击沉日本商船和军舰1560艘,共530万吨,占日本船舶损失吨位的60%。

  战前日本拥有560万吨可出海的船舶,开战后又掠夺了80万吨,总计为640万吨。在战争期间新建了397万吨,这样加起来日本在战时前后拥有1000多万吨位的船舶。然而在战时被美军击沉了883万吨,战争结束时只剩156吨船只,其中大多又被炸伤不能出海,海运能力等于丧失了90%以上。

  在战争末期,日本见通向南洋的海运线断绝,便将剩余的船舶大都集中于日本海和对马海峡,保持通向朝鲜这最后一条海运线。美军从1945年春天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从这一名称便可看出,战役目标主要是要断绝日本的粮食供应,以造成全国性饥荒。

  战前日本每年约自产大米1000万吨,大麦等其他粮食约400万吨,只能保障7000多万本土居民需求的三分之二,缺口就靠从朝鲜半岛、满洲征粮弥补。开战后,日本本土农业萎缩,外来粮食更是维持军民吃饭的命脉,美军正好瞄准了这一“命门”。

  1945年3月27日,美军出动92架B-29轰炸机飞抵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投入预定海域,切断了通向朝鲜釜山的海运线。美军潜艇也进入日本称为“内湖”的日本海,不断攻击运输船并协助布雷,一个月内便将35艘舰船击沉炸沉。接着,美军布雷规模越来越大,到8月初共布雷1.2万多枚,导致日本670艘舰船被水雷炸沉和严重损坏,本岛因海运完全瘫痪几乎变成一座“死岛”。

  日军面对美军的布雷显得束手无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过去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长期不重视,没有建造多少扫雷艇;二是完全丧失了制空权,日军的扫雷艇(包括用渔船改装成的)在美机轰炸下很难出海作业。

  “饥饿战役”实施只4个月,日本高层在7月间的战争研讨会上便承认,到这年秋季工业生产就会因丧失原料基本停止。此时农村青壮年大都被征入伍,田地上主要靠老人和妇女耕作,又没有化肥农药,这一年日本大米的收获量降到660万吨,加上其他杂粮也只有900万吨粮食,达不到正常需求的40%。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再度下调配给标准,居民每天只供给粮食290克,其中还多是甘薯、橡子面等杂粮,除了有积蓄、有权势的家庭以及军人外,其余人都陷入饥饿之中。

  到了这个地步,了解粮食供应内情的日本政府官员都私下哀叹,若是继续打下去,真不知让老百姓怎样熬过这个冬天。其中有些人悲观地预言,至明年春天,“日本只会剩下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一亿总玉碎’真要实现了”。天皇也清楚这一状况,在1945年8月15日的那篇《终战诏书》中也公开承认,“若继续战争,势必造成我民族之毁灭”。


  东洋三岛回到“木屐时代”,多数国民已不相信胜利

  战争末期,美国对日本的轰炸封锁,也对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支撑的日军及其国内民众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大挫伤,过去近乎疯狂的侵略气焰已被沮丧的失败情绪压倒。

  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日本可谓是进入到了近代历史上最凄惨的时期。整个国家成为一座苦役营,人民被驱赶着从事军工生产,不仅食不果腹而且衣不蔽体。

  为了垂死挣扎,日本当局在1944年末至1945年实行春季大动员,将军队人数由400多万增加到700多万,17岁至45岁的无残疾男子中只有工厂中的特需技工和理工科大学生免征,其他人都要入伍当兵。结果工厂中干粗活的劳力主要靠年轻妇女包括女中学生补充。她们每天只配给不足300克粮食,经常累昏或饿昏在机床旁。

  此时上班成了日本城市内的一大难题。1943年以后,公共汽车因缺油停驶,电车也经常停开。起初人们只好以自行车出行,后因橡胶供应中断没有车胎补充,多数自行车不能再骑了,“上班族”只好靠腿走,路远的人干脆住在厂里。入冬后,工厂又没有民用燃煤,女工们只有相互挤在工厂的床上取暖。

  自侵华战争陷入持久战后,日本便压缩民用生产,从1939年起服装都要凭票供应。日本的纺织业在战前居世界第三位,从1943年起外来棉花、羊毛等原料大都中断,1945年上半年的棉布产量降到原来的2%,只能全部用于制作军装。此时本土唯一供给民间的布料,是一种叫作“豆腐”的易碎织物,人称“再生布”。它是用木浆和树皮混合着粉碎的废旧棉布制作而成,做成衣服后从外观看与过去的服装无异,但只要摔一跤就会碎裂,手指头用劲一戳就能戳穿。这种材质的服装,人们只是在参加重大活动时谨慎地穿上,到了劳动场所或回到家里又会穿破烂的旧衣。据战时曾被抓劳工到日本的中国作家邓友梅回忆,他所在的工厂里,女学生干活时大都上体祼露,简直不忍去看。在“火攻”烧掉家园的街区,许多人甚至披着麻袋或穿水泥袋子。

  战争末期,普通日本人穿的鞋也充分显示出狼狈之像。因橡胶、皮革缺少而都归军用,民用胶鞋、皮鞋生产停止。除参加重大活动时人们穿保存的旧鞋,平常只能穿传统的木屐,农村则穿编织的草鞋。街道上恢复了一片“木拖拉板声”,仿佛倒退回古代。

  生活的困苦和绝望,导致多数日本民众由盲目支持战争转向厌战。90年代初笔者在日本时,曾与当年蒙受空袭的老年学者们谈过战时情况。据他们讲,1945年春季以后,美军对东京、横滨等大城市采取“疲劳式轰炸”。天亮后不久,城内防空警报就会响起,人们都向防空洞跑,通常一小时左右解除警报响起。职工刚回工作场所往往又有空袭警报,只好跑回防空洞,一天反复多次。那时日本人大都吃不饱,跑空袭时腿都发软,不少人索性不上班,天亮便带着食物和板凳到防空洞口,飞机来了就进去,解除警报再出来晒太阳。就这样,日本大城市的正常生产活动在白天基本停顿,晚间因电力不足又使多数工厂无法照明而难以生产。

  白天,日本各大城市不断遭受“疲劳式轰炸”,夜间,美国飞机因有雷达引导又经常来袭投燃烧弹,居民们要一次次起来防火救火。人们白天晚间都被空袭折磨,个个疲惫不堪,战争初期的狂热情绪已被沮丧取代。

  日本战败后进行的民意调查说明,1944年春季,国土遭受空袭前,还有80%的日本人相信“皇国必胜”,1945年上半年却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认为战争已经输了,还相信胜利的人主要是不太懂事的青少年。因此,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多数人感觉是总算得到了解脱。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总吹嘘其国民有武士的“玉碎”精神,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却是物质决定精神,如俗话说“肚子决定脑子”,一般日本人也不例外。对外掠夺获胜并得到物质收益时,日本多数人确有狂热精神。战争失利并导致生活困苦时,他们的意志同样会崩溃,最后没有“总玉碎”而实行了驯服的“总投降”。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日本列岛遭受轰炸封锁,经济接近崩溃时,军部头目却仍叫嚷着实行“本土决战”。从1945年年初起,日军一些人又公开扬言,万一本土不能坚持,可以将天皇和首都迁到朝鲜或“满洲”,依靠那里的工业设施和资源还能再打两三年。根据战后得知的内情,这种叫嚣实际上是对美国表示强硬,想争取好一点的投降条件,并没有真正计划迁都。不过美国首脑对战争久拖不决已经感到难于忍耐,苏联的势力在东欧发展的情况又使其担忧。于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三巨头会议上,不惜拿中国的领土权益同苏联做交易,换取斯大林同意在击败德国的两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刚刚在对德战争中锻炼出世界最强陆军的苏联一旦进攻中国东北和朝鲜,日军在大陆势必无法长期顽抗,美国再集中力量打日本本土就会容易得多。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轰炸,主要受害者是普通平民,上层和军部迟迟没有屈服的表示,白宫决策者感到要取得最后胜利还要以军队登陆。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采取了拼死打到最后一个人的所谓“玉碎”战术,在海上又以“神风”特攻队实行自杀式攻击。夺取一个小小的硫磺岛时,美军便伤亡了2万多人。美国首脑以此计算,在日本本土登陆恐怕要伤亡100万人,于是寄希望于自己单独研制的核武器。

  核武器的成功研制,是人类战争史上划时代的一项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能源,又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福兮?祸兮?到现在还未得出最后结论。

  1939年11月,流亡美国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根据总统决定,美国启动对外称为“曼哈顿工程”的绝密项目,从1941年至1945年投资20亿美元。这笔钱在当时能制造60艘中型航空母舰。英国都无此财力,只好将自己的核科学家送到美国参加研制。

  当时德国和日本也试验过原子弹的研制,却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如日本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在40年代初也组织了原子弹研制。他的计划和美国“曼哈顿工程”相似,武器设计、开发与生产铀235同时进行。这个计划代号为“仁方案”,却因日本没有氧化铀,其研究所49号楼被炸毁,实验室和铀同位素分离器也被破坏,“仁方案”还未越过试验室阶段便流产。

  拥有世界上最雄厚财力和科技实力的美国,用了5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曼哈顿”计划。1945年6月,美国生产出20公斤铀235和50公斤钚239,这些核装料马上装配成三颗原子弹,其中一颗是铀弹、两颗钚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瘦男人”和“胖子”。美方决定,用那颗体积太大、装不进轰炸机的“瘦男人”来先进行首次核试验,看一下是否能用,以及威力有多大。

  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秘密进行核爆炸成功。据测算,这颗人类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威力相当于近2万吨TNT炸药。试验场上的科学家们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恐惧感,“曼哈顿计划”的组织者、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马上担忧这种武器可能给世界带来毁灭,建议可向日本做威胁演示而不要真正使用,尤其不要向住有大量和平居民的城市投掷。爱因斯坦也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他当初主张研制核武器是不想让纳粹抢先造出这种可怕的炸弹。当美军和盟军占领了德国,没有发现纳粹有原子弹时,他就认为不必再使用核武器了。

  原子弹一旦制造出来,就不由科学家而是由政治家说了算了。美国高层决定使用核武器,除了逼迫日本快些投降,也想在全世界显示自己独一无二的军事打击力,按国务卿贝尔纳斯的话说就是“同俄国人更好商量”。美国军政首脑对日本天皇抱有希望,认为不能把原子弹投在皇宫所在地东京,于是选择居民密集的城市,以便更好地试验原子弹的杀伤力。

  8月6日,载运代号“小男孩”铀弹的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上的提尼安基地起飞,飞到日本第八大城市广岛上空。该市原有34万居民,因疏散只剩24万人。看到只有单机凌空,广岛人普遍认为只是侦察没有进防空洞,结果瞬间出现了相当1.6万吨TNT炸药当量的大爆炸,造成了13万平民伤亡,其中8万人死去。日本陆军第二总军司令部位于广岛市郊区,所受损失却不大。

  对于广岛的这次灾祸,天皇未召集内阁开会,军部要人对伤亡数字更不在意,反倒是主和派们认为接受投降终于有了借口。由于上层等候苏联的答复,对原子弹袭击没有做出反应。8月9日,美军B-29型轰炸机编队又从提尼安基地出发,飞向预定袭击的第一个目标——小仓。

  由于那里云雾太大找不到瞄准点,飞行员便袭击候补目标——长崎。长崎是一个山城,因山岭阻隔保护了部分市区,这颗代号“胖子”的钚弹的2万吨当量爆炸造成了4万人死亡和6万人负伤。

  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证明人类经历了用体能、热能进行战争这两个阶段后,核能这种幽灵又钻出了魔盒,战争有了第三种能量。对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一事该如何评价,世界上几十年争论不休。从历史进程看,此时日本投降已成定局,并不一定非要采取核轰炸。当然,原子弹爆炸对催促日本当权者投降有一定作用,不过使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消灭平民也违背道义。人类应禁止使用核武器并最终销毁它,这又成为后来国际上进步人士的一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