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甘地亲笔撰写的精神自传,生动再现了他饱经忧患,历尽坎坷,追求真理的一生。把自身体验真理的经历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写了出来,将其禁欲、非暴力、独身生活等行为原则展示给读者。
作者简介
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20世纪非暴力主义倡导者,被世人尊称为“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印度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ahimsa)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推荐理由
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著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全人类良心的代言人。是他,使谦逊与真理的力量超过了强权的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 马歇尔
照射在这一国土上的光辉并非普通的光芒,千年之后,它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世人们将看到这灿烂的光辉,因为它将为所有人带来慰藉它代表生命和永恒的真理,为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保护我们避免误入歧途,带领我们的古老国家走向自由。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 尼赫鲁
目录
译者序
自 序
第一部 家世与求学
1.我的家世
2.童年岁月
3.童婚印象
4.新婚体验
5.中学生活
6.一个悲剧(上)
7.一个悲剧(下)
8.偷盗和赎罪
9.父亲离世
10.开始感知宗教
11.准备赴英留学
12.种姓身份被除
13.抵达伦敦
14.成为素食主义者
15.学做英国绅士
16.节俭的生活
17.饮食的新实验
18.我的羞涩性格
19.吐露结婚的事实
20.接触各种宗教
21.神灵给弱者以力量
22.纳拉扬•亨昌德罗
23.参观大博览会
24.取得律师资格
25.我的不安与无助
第二部 由孟买到南非
26.赖昌德巴伊
27.开始新的生活
28.第一宗案子
29.头一次打击
30.准备赴南非
31.抵达纳塔耳
32.头巾的问题
33.赴比勒托里亚途中
34.遭遇不公正对待
35.抵达比勒托里亚
36.与基督教徒往来
37.设法与印度人联系
38.印度侨民的悲惨
39.准备打官司
40.对基督教的见解
41.决定留在南非
42.定居纳塔耳
43.纳塔耳印度人大会
44.反对种族歧视
45.巴拉宋达朗
46.3英镑人头税
47.比较研究各种宗教
48.轻信同伴的后果
49.回到印度
50.在印度的见闻
51.我的两种秉性
52.参与孟买的集会
53.浦那和马德拉斯
54.争取舆论的支持
第三部 体验真理的故事
第四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五部 谋求印度自治
……
精彩书摘
自序
在四五年前,我的几个最亲近的同事建议我写一部自传,我答应了,并已经着手进行写作,可第一页还没写完,就发生了孟买暴动,这项工作也不得不停下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我被关进了耶罗弗达狱。当时捷朗达斯先生恰与我同狱,他希望我放下别的事,继续写完这本自传。我告诉他,我已定好了一个学习计划,若不完成计划,我不打算再做其他事情。倘若在狱中服满刑期,其实我真的可以写完这部自传,况且出狱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完成它。史华密•阿南德现在再次希望我写自传,而我也已经写完了《南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于是我便准备在《新生活》上连载我的自传。史华密要我单独写成一本书出版,可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一周一章这样写,反正我每周总得给《新生活》写专栏,那么就写自传吧。史华密同意了,我也就硬着头皮干了起来。
然而在我沉默的这段日子里,有一个敬畏神灵的朋友向我质疑,他说:“您怎么如此莽撞?写自传是西洋人的习惯,只有那些受了西洋人影响的东方人才写自传。而且您想写些什么呢?假如明天您否定了今天的原则,假如明天您改变了今天的计划,那些依据您的指示行事的人们不是要出错吗?难道您不觉得至少现在不写自传,会更好吗?”
我受过这种说法的影响。不过写一部自传并不是我真正的目的。我只是想用自传的形式讲述自己体验真理的无数经历,我平生只有这种体验,没有别的。只要把它们都说出来,采取什么形式倒无所谓。我相信,并且也为自己的信念而自得。我觉得我写的所有这些体验对读者是有好处的。如今我在政治方面的体验,不但印度人民都知道,包括“文明的世界”的人民也了解一些了。这些体验对我价值不大,因此凭它们而获得的“圣雄”这一尊荣的价值就更小了。这个称号常使我深感痛苦,从未曾给我带来快乐。当然我更愿意分享我在精神方面的体验,这些只我一人才有的体验给予了我在政治活动中的力量。它们只会增加我的谦虚,它们是真正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越是回望过去,我就越分明地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三十年来我想要的、我争取的,就是自我实现,和神灵面对面,达到“莫克萨”(Moksha)[意即脱离生与死的自由,最接近“解脱”之意。]。所有我说的、我写的、我在政治方面的冒险,都是为此,我为此而生,为此而行,而且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它。我一直相信,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人也可能做到。所以我的实验是一直公开的,没有私下进行;而我并不认为这个事实的精神价值会因此而降低。当然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他一个人和他的神灵才知道。但我的体验不属于这一类,它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道德上的,而道德就是宗教的本质。
这个故事只包括大人孩子都能理解的属于宗教的事情。只要我能够把这种体验以一种平和谦虚的方式讲述出来,众多体验者都可从中得到启发。科学工作者从不敢宣称他的实验就是最后的结论,他们始终谦逊,尽管实验极其准确、有远见、细致。同样,我也不敢说我的体验尽善尽美。我深刻地反省过,一再对每种心理状态进行探寻、检查和分析,但远不敢宣称我的结论就是最终的、正确的。我敢于宣称的只有一样——目前对我而言,我对真理的体验是最终的,也是绝对正确的。倘若不然,我就不能把它们作为采取行动的依据,而对行动的步骤加以增减。我必须坚决依据我原有的结论行事,从而使我的理性和良心得到满足。
我写自传不是为了讨论一些古板的原理,而是要说明它们在各种实践上的运用。因而我准备给这些篇章起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它包括“非暴力”、单身生活以及其他有别于真理的行为原则。然而对我而言,真理是最崇高的,包括无数其他的原则,它不仅指言论的真实,也指思想的真实,不只是相对真理,更是绝对真理——永恒的原理,即神灵。无数个关于神灵的定义有多面的表现,这使我感到惊奇和敬畏,有时还会惶恐。然而我只把神灵当成真理来崇拜。我还没有找到它,还在继续追寻。为了找到真理,我宁愿牺牲最珍贵的东西,即使是生命,我也愿意贡献。然而只要这个绝对真理还不能实现,就得继续坚持我的相对真理。这个相对真理必须庇护着我,虽然寻找真理的道路像刀刃般径直、狭窄、锐利,我却觉得它是最便捷、最容易的。在我眼里,我犯过的喜马拉雅山般大的错误也已渺小,我遵道而行,不再悲伤。在前行的路上,我常隐约看到绝对真理的光辉,即神灵的光辉,只有这种光辉是真实的,每天在我心中闪亮。我想让那些愿意看到的人也看到,想和他们分享我的实验,分享我的信念。这些信念在进一步地成长:凡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小孩子也可以做到。追求真理的工具是简单的,但难得。一个天真的儿童完全可能拥有它,而自高自大的成人似乎完全不可能。追求真理的人应比尘土谦虚。世界可以把尘土都踏在脚下,但是追求真理的人必须低低的,谦虚到可以被尘土践踏。只有这样,也唯有那时,他才能够看到真理。至富(Vasishtha)和妙友(Vishvamitra)[至富和妙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化敌为友的两位圣人。至富属婆罗门,妙友属刹帝利。有一次妙友想偷至富的神牛,于是引起激战,最后妙友伏罪,并承认至富的种姓是高于自己的种姓的,今后不再有所逾越。]的对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极其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读者在这几页里的内容中读出骄傲的情绪,那么他就应当知道我瞥见的是海市蜃楼,一定有什么错误。把像我这样的人毁灭吧,但让真理盛行。千万不要让我这种因毫厘之差而判断失误的人去降低真理的标准。
我希望人们也恳求人们不要把以下几章的内容奉为圭臬。此处所谈的一些体验,你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图解,可以参照它来进行实验,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操作。我相信如果仅限于这个范围,这些图解会发挥作用的;因为那些丑事,我既不会掩饰也不会少说。我希望读者了解我全部的错误。我不是要说我的为人有多好,而是想说我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体验。我将尽可能使我自己的判断严格而又真切,因为我希望你们也如此。依据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必须同首陀罗一起高喊:
哪里会有一个坏人,
像我这样邪恶而令人生厌?
我已抛弃我的神,
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感到极度痛苦,我还离神灵那么遥远。我完全懂得,他统治着我的生命,而我是他的后代。我明白之所以离他那么遥远,是由于我还不能完全摆脱不良的情感。
不过我要停笔了,我会在下一章写一个真正的故事。
莫•卡•甘地
1925年11月26日于沙巴玛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