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以用户和员工为形象代表或者原型开展传播活动
随着体验营销的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与受众进行更为深刻的沟通。从活动参与者当中“海选”相关人员,作为超级幸运者,甚至成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正日益受到一些优秀品牌的追捧。或者将自己各个部门“员工”努力工作的片段,剪辑呈现出来,使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拉近受众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使前者更多了解后者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以用户和员工为品牌形象代言人进行传播,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和激励,更能够体现平易近人之品牌印象,而这个正是互动营销、体验营销和口碑传播所要追求的效果。每位普通人心中都有一个万众瞩目的梦想,而企业的这种理念,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梦想成真的现实渠道,其吸引力犹如“超级女声”对于草根歌手那样。
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有些企业不直接使用用户和员工作为形象代言人,但他们仍会聘请专门的演员,以用户和员工为原型,翻拍各种日常工作中的“剧情”,进行传播资料的制作。其实,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企业员工、经销商以及用户身上,总会有一些非常真实的感人故事。近些年来,部分顶级跨国公司,通过编剧手法,雇用专业演员,将这些真实的素材串了起来,以好莱坞大片的模式进行演绎。采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宣传片,时间不应太长,最好保持在15分钟之内,可以形成系列化,单个片子的内容不宜太多。
81、要在受众身上努力挖掘创造力资源
伟人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传播的受众,也可以成为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开始了很多尝试,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意征集也日益成为互动营销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产品诉求提炼,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到产品构造,甚至是管理模式和工具,都可以成为创意征集对象。特别是主流品牌所开展的此类活动,对于受众而言,更具吸引力,一旦获奖或者决出名次,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甚至会被视为一种荣耀。
也许受众所提出的很多创意,专业程度和可应用性并不是很理想,但还是能够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激发公司内部专业人士的灵感。不经意间的一个元素,都可能带来颠覆式的创新,最起码也可以当作“微创新”的一个着力点。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他们带来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几个“创新靶”,靠这个“靶”激活更多的东西,其作用犹如用来引爆氢弹的小型原子弹。明确这一定位,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受众的创意资源。
这样的创意征集和评比活动,可以为企业树立全新品牌形象,大大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透露出公司人性化、亲民化和对消费者无比尊重的一面。无论其创意最后是否被采用,公司还是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立不同奖项,对优胜者进行肯定和鼓励。
此类以征集评比为形式的社会智力挖潜活动,大多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并制作专门的活动网站,策划方式上要确保具备很强的趣味性与时尚性,在评比方面则采用网络和短信投票、微博互动、公司打分、社会专家评选等加权平衡的模式。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践行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平台,每一项进步都会建立在最大限度调配组织内部、外协团队,和受众群体等智力资源的基础上,最终在同行之内将公司打造成创新领域的“巨无霸”,市场竞争力空前释放。
企业战略篇
82、行业周期与“养猪困境”
投资很多时候跟养猪一样。猪肉价格有高有低,不断波动。如果你一直坚持养下去,完整地经历了波峰波谷的周期性变化,虽然也会有赔有赚,但整体算下来还是能够赚钱,并有望做大做强。靠峰谷互抵,周期对冲,很多扎下深根的专业户还是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最怕的就是“高进低出”,一看到行情不错,就杀了进入,一看赔了钱,就赶快撤了出来。最终结果往往是,每当你进去的时候,所经历的基本都是波谷,许多年下来,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老是遭受打击,自己心态也会逐渐发生一些消极的变化。
绝大多数行业,都呈周期性发展态势,而且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存在一个导入期。如果老是追求热门,你进去之后,都极易赶上行业下行周期。倘若你在行业最糟糕的时候退出,从别的领域继续跟风,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翻拍上一个曲目,结果往往还惊人相似。
老是换行者,很多人连一个完整的周期都不能度过,所经历的几乎都是波谷,自己比那些成功者更加辛苦费力,更加劳神劳心,但没有人家富有成效,甚至还会产生天地之差。本来是为了省时省力,最终反而做了人世间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83、产业链配套环节究竟是要自有还是剥离外包?!
与主业密切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体系,是企业自己亲自操办,还是剥离给专业的运营商去做?这个问题是老板和高管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理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本朝着两个方向分野,呈轮流坐庄态势。
而在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践中,一些大型企业的相关辅业和主业之间也不断上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般的恩爱情仇。这种“分合”在表面上来看貌似闹剧,但基本都是非常符合商业理性的行为。
企业对产业链配套环节,究竟是自有、剥离或者是外包,要受到专业化程度、成本经济性、对接顺畅性等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当中,成本经济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甚至在某些企业定位中,处于最为关键的位置之上。
从实践情况来看,无论自有还是外协,其成本都可能偏高或者偏低。换而言之,自有不一定比外协成本低,外协也不一定要比自有成本低,而且谁在成本更有优势,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会交替出现。
除非在战略上必须由自己控制的环节,企业一般是哪种模式更有成本上的优势,就去采用哪种模式。特别是在面临盈利困境之时,决策者更是会从成本角度,考虑这两种模式的相互替代性。正是因为如此,产业链相关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还会永远争论下去。
随着市场经济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社会上逐渐产生了介于自有和外协之间的全新产业链架构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产业链深度专业细分基础之上,各个环节既高度离散又高度整合,并通过的战略合作关系和相互持股等方式,组成极富弹性的联合兵团。